哈囉是我,想了想,我最後還是決定把這篇後記獨立出來……因為我實在太想說了,卻又覺得並不是每一個看過《噓》的人都有必要看到這後記,所以才選擇這麼做。


先不要張揚 眼前的傷

安安靜靜 不要說話

——《噓》這篇文的名字,就是取自《我們很好》這段歌詞。

說起來,卡文的時候我曾找了好多好多首歌來聽試圖抓感覺,除了文名由來的《我們很好》、開頭引用過的《穿越》以外,還有P!nk的《Just give me a reason》、徐佳瑩的《心裡學》,宇多田光的《Prisoner of love》、《Be my last》等等等等…結果發現,它們幾乎都是乍聽之下與這篇有像,但仔細想想卻不完全符合。

於是我想起了之前聽的一場新詩講座,講者談到言語的可靠性。言語是可靠的嗎?他認為不是:光“寂寞”可能就有好多種,你怎麼讓別人知道,你說的是2號寂寞還是6號寂寞呢?

我恍然大悟——之所以覺得相像,是因為這些歌或多或少和痛苦有關,而《噓》就是在講痛苦,只是痛苦不太一樣罷了。

如果看了這篇後你能有“啊,我知道你說的是哪一種!”的感覺的話,那我就算是有一點成功吧。


再來,我得自首。

《噓》打從一開始就不是抱著“不知如何宣洩我的愛與熱忱只好搞一搞cp”的心態寫的,也就是說,寫這篇時我並沒有像之前一樣顧慮好不好吃、香不香,筆下的小瓜夠不夠可愛、你們喜不喜歡,因為它講白一點是寫給我自己的,借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很私人的作品。

因為這篇想表達的東西本就抽象又複雜,所以我刻意選擇了較模糊、偏意識流的方式呈現,並留下很多空白。我絕對相信,同樣的主題別的寫手不會寫成這樣,大膽揣測一下,一篇正常的文會把重點放在他們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(其實我也蠻想知道的xD),但在這篇當中,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一點兒也不重要,任你們隨意想像。在那之後發生了什麼——這才是我側重的部分。

所以我完全可以預料到,這篇大概一點也不討喜,但我不在乎啦。(我這樣說會不會掉粉哈哈哈)


我記得很清楚,9/27的下午,文學課的老師正介紹著中島敦的生平及著作,這篇的雛形在我腦中誕生。

我寫文呢,通常都是先有畫面、再加上一些填補,最後變成完整的故事。這次也一樣,第一個出現在腦海的畫面,剛好是開頭列車上的情景。但這麼說並不準確,因為如今呈現在各位眼前的《噓》,與最原始的構想已發生了巨大的偏移——原本林的設定是戰地記者,若不是後來捨棄了這想法,這篇會比現在陰鬱很多吧。

雖然能力不足、無法寫出想要的東西是個遺憾,不過我也頗喜歡現在這溫和得多的版本,畢竟這寫法與走向,似乎最貼近原意。如果有看不懂的問題(?),那我可以提示一下,幾乎所有場景與細節的描寫都是有意識的,而不是單純的文字堆砌(即便我真的很喜歡這麼做)。


不知不覺便說了這麼多(震驚)。

最後的最後。

我其實很清楚怎麼樣讓自己好一點的。我知道的。但那些顧慮我始終放不下,短暫時間內,我找不到適合的方式阻止自己在狀況不好時陷入過往無可自拔,只能一再把自己關進咎由自取的痛苦裡。

所以才會有這篇的誕生,即使卡到快瘋掉,我還是努力把它寫完了。我知道自己必須這麼做。

《噓》的結局終究算是理想化的(吧),但我的世界可能仍陷在寂靜裡也說不定……我不知道。

我真的不知道。

2019-11-24  /  5热度

评论(2)
热度(5)